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之间,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?乔达摩所创。其基本教义是“四谛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五蕴”。主张“因果报应”、“生死轮回”和“三世说”。西汉时传入我国,魏晋时才渐次传入民间。
峨眉山历史文化久远。魏晋时佛教传入,改观为寺,成为佛教的普贤道场。唐宋以后,佛教兴旺、寺庙增多、规模逐渐扩大,明清鼎盛时期,全山上下先后有大小寺庙170余座,峰峰有寺、岗岗有庵。解放初期,全山寺庙仅存43座。1982年中发19号文件下发后,认真落实宗教政策,寺庙得到逐渐恢复和发展,现有寺庙26座。
其中: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的有5座,即报国寺、万年寺、华藏寺、洗象池、洪椿坪寺庙。列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伏虎寺等到12座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,全山僧尼和广大信教群众,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,出家僧尼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,峨眉山佛教徒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。他们遵照佛教仪规,僧人坚持朝暮课诵,佛节佛事活动。早课于每日凌晨五至七时举行,课诵内容不分单日双日,以事务繁简有所变通。晚课于每晚餐后举行,晚课分全堂、半堂、皈依三种仪式。主要寺庙并接办应缘佛事,即应信众的要求在寺庙内为群众举办念普佛、放焰口供天等佛事活动。各个时期还根据不同需要,举办各种法会。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法师约集附近寺庙僧人联合举办。为使峨眉山慧灯传续,后继有人,1980年以后,峨眉山佛教协会逐步接收了一些自愿来峨眉山出家的青年男女。目前,全山共有僧众260人,其中,男僧142人,女尼71人,考察生37人(女6人),讨单10人。市境内佛教信众近2万人。
峨眉山佛教与海外宗教界有着历史的广泛联系。相传东汉时,西域宝掌和尚来峨眉山建寺修庙。明代,缅甸和阿富汗友人送来玉雕佛像和贝叶经,斯里兰卡友人送来佛牙。清代,日本友人松涛、朝鲜宝光和尚等来峨眉山题咏作画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人间佛教”的提倡,峨眉山僧尼更加发扬了农禅并重、佛学研究、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,近期前来峨眉山朝圣、考察和进行佛教文化交流的海外来客,更是络绎不绝。每年峨眉山寺庙接待来自国内外的香客游人多达100万人次。寺庙通过同国内和海外以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,增进了相互了解,加深了友谊,扩大了对外影响,赢得了中外香客游人的好评,弘扬了峨眉山佛教文化。 |